内际黄者,为胃气来复之征,故曰:此欲解也。故王安道论曰∶易也者,造化之不可常者也,惟其不可常,故神化莫能测。
虽皆从发汗后所得,然救误者,须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,不得以汗多亡阳一语,混同漫及之也。 今发热微恶寒,是表犹未尽解也,故宜桂枝汤解肌以发其汗,使初入阳明之表邪,仍还表而出也。
膻中者,心主之宫城也。柯琴曰:汗出多,则心液虚,中气馁,故悸。
岐伯曰∶水谷皆入于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。夫桂枝气味辛甘,全在于皮,若去皮是枯木矣,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?
又曰:心下满而□痛。发作之「作」字,当是「热」字。
茯苓感太和之气化,伐水邪而不伤阳,故以为君;人参生气于乌有之乡,通血脉于欲绝之际,故以为佐;人参得姜、附,补气兼以益火;姜、附得茯苓,补阳兼以泻阴;调以甘草,比之四逆为稍缓和,其相格故宜缓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,脾主四肢而胃为之合,胃中燥实而蒸蒸腾达于四肢,故曰:大便已□也。